各位同学:
为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快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产出,现启动202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国创计划”)立项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说明
(一)项目类型
分为科研能力提升项目(以下简称“A类”)、创业训练项目(以下简称“B类”)和创业实践项目(以下简称“C类”)三类。
1.科研能力提升项目:研究期限1年。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专业学生参与数不低于10%;“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学生参与数不低于50%。
2.创业训练项目:研究期限1年。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商业计划书编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所开展的项目训练。
3.创业实践项目:研究期限2年。学生团队在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基于专业创新成果,开发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
4.本科生现代产业学院、研究生龙江工程师学院、农学科技小院依托专业,以及学生创业园(含师生创客社区、文化科技园、创业工场)申报“B类”、“C类”项目合计不少于3个。
5.研究生专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11个学科,可组织硕士研究生申报研究生专项,每个学科“A 类”项目限报 3 项;“B 类”“C 类”项目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申报。若该学科建设分属多个单位,则由学科第一方向所在单位负责统筹申报事宜。
(二)项目方向
服务我省“4567”现代产业体系,聚焦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领域,依托学校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科研教学平台以及教师科研教改项目,围绕以下方向进行设计:
1.思创融合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具体工作由学工部组织,参照选题清单(附件1)。
2.专创融合方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
3.科创融合方向:专业教育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
4.产创融合方向:产业需求(产品或服务)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
5.人工智能方向: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
二、工作流程
(一)项目酝酿(4月13号前)
1.解读政策,公布选题。组织动员师生,引导学生选题向学科优势研究领域汇聚,形成奠基学科专业基础的创新设计。
2.师生互选、配备导师。根据课题研究领域,组织师生形成师生共创、本硕贯通的的学生科研创新团队。指导教师师德师风端正;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指导学生未结题教师不能担任本轮学生课题指导教师。每个教师指导项目不超过2个,其中,“A类”项目1个,“B类”或“C类”项目各1个。
(二)项目申报(4月18日前)
1.学生团队依据《MG冰球突破官网网站“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选题指南》(附件2)申报选题。每名学生可主持项目1个、参与项目1个,未结题目学生不得申报。毕业年级学生不能担任主持人,大一学生不能担任“B类”、“C类”项目主持人。
2.学生登录学校国创计划项目管理平台(以下简称“管理平台 ”)进行申报,网址: http://210.46.97.232,具体操作方法见使用手册(学生版)(附件3);创业实践项目除填写申报书外,还需附创业计划书(见附件4)。涉及实验室项目,下载并填写MG冰球突破官网网站教学科研项目安全风险评估报告(附件5),申报时需与其他材料一并上传,同一实验室且安全内容相同可以合并填写1份。
3.学生与指导教师分属不同学院时,按照项目第一指导教师确认管理单位;思创融合项目由“学生工作部”管理。
4.指导教师操作流程:指导教师需登录“管理平台”查看审核学生填报的各类信息、项目介绍等内容(操作方法请参考附件6),确认通过后将成为该项目的指导教师,同时该项目将被提交至学院端。
5.学院操作流程:学院使用该平台进行院级评审,并将评审结果提交至学校端(操作方法请参考附件7),学院可依托平台对学院项目进行审批和日常管理。
6.所有项目均需在学校项目管理平台 http://210.46.97.232/、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数字智慧平台https://hlj.microton.cn/进行填报方视为报名成功,具备立项资格。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数字智慧平台具体填报流程参考使用手册(附件8),平台开放时间将另行通知。
(三)项目指导
同期开展项目培训。各人才培养单位应根据工作进展,在项目申报、评审阶段开展培训工作,围绕创新点发掘、创业实践开展、创业模式设计、申报书撰写、专利申报及参赛指南等内容,给予教师、立项学生提供指导。
(四)项目评审
1.学院评审(4月23日前)
(1)各单位依托“管理平台”评审,确定A类项目的校级一般项目、校级指导项目以及拟推荐省级项目的数量(B类和C类项目不设限额,可全额推荐)。同时,请做好项目等级标注和项目排序工作。待教育厅颁布指标限额后,将另行通知具体安排。
(2)思创融合学生项目由学校学生工作部负责组织申报、配备指导教师,以及后续管理。
2.项目评审标准
各单位参考MG冰球突破官网网站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结题要求(附件9)为基础,制定本单位的立项评审标准。评审过程中,应强化成果产出导向,确保项目研究成效显著提升,可重点向具备前期成果基础、社会效益显著的项目倾斜。
三、政策支持
(一)立项学生团队支持:校级一般项目按照理工科1500元/项,人文社科类1000元/项预算;评审省级以上级别项目按照省财政核拨的经费额度确定。
(二)指导教师支持:核算工作量,校级项目对应10个工作量单位,省级项目对应15个工作量单位,国家级项目对应20个工作量单位。上述工作量核拨到指导教师所在单位,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指导教师工作量认定与项目成果产出、过程指导相衔接,人才培养单位审核认定。对于未有效组织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单位,根据情况核减整体工作量。
四、工作要求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将教学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的有效载体,由教学院长协调组织,大创项目联络员专人负责,发挥“国创计划”的人才发现和培养功效。
(一)精心组织、广泛动员、有序推进
各单位要认真组织,以项目为载体联动教师和学生群体,充分考虑学科专业的优势研究领域和实验实训条件,将“国创计划”作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发挥“国创计划”选拔、培养学生功能。合理安排申报、评审工作,大创项目联络员应做好咨询、管理和服务工作,按照时间表推进工作。
(二)瞄准方向、突出重点、强化效果
扶强扶优扶特,将创新创业资源集聚到学校优势学科专业上,支持长期稳定研究方向的项目研究,专注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重点向“双一流”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学生创业园倾斜。重点向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各类高水平学科竞赛获得国赛以上奖励、人才培养效果突出的学科专业倾斜。
(三)团队协作、多元指导、强化实践
鼓励科研导师与创业导师协同合作,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通过多元视角融合与知识互补,为项目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指导,共同推动高质量成果产出。同时,鼓励教师创新指导模式,灵活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个性化定制等多样化手段,为参与项目研究的学生提供精准的技术支持与创业孵化指导,通过实践锻炼促进专创融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创业素养。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李老师 联系电话:86609130
学工部联系人:姜老师 联系电话:86609171
MG冰球突破官网网站大创项目联络员联系方式:
